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5月31日讯(记者 李旖露)记者从新译科技获悉,5月30日,新译大讲堂第二期活动开讲。本期活动以“机器翻译与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主题,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此次活动采用线上直播的形式进行,共吸引17万人次观看。活动由新译研究院、北京语言大学国际语言服务研究院、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举办。
本场新译大讲堂活动分为专题讲座和高端对话两个环节。专题讲座环节邀请了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总编辑,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出席,并作主题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构建与人工智能翻译》的演讲。高端对话环节,黄友义与北京语言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国家语委副主任李宇明,围绕国际传播能力、对外传播话语、机器翻译技术、语言服务出口等话题展开对谈。
中国出版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新译研究院院长谢寿光认为,智能翻译是一种技术手段,是中国打造国际传播能力的“新基建”。新译研究院自2021年5月开始筹备,8月正式成立,作为企业智库,自成立以来就围绕着推动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这两个方向来承担社会责任。新译研究院设计“新译大讲堂”这个公益性的课堂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黄友义在题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构建与人工智能翻译》的专题讲座中,从“文化不同,语言差异很大”“中国故事,要用外语表达”“继承传统,努力创新”“语言和技术必须密切合作”等四方面作了具体阐释。黄友义表示,目前对外传播任务越来越重,“全靠人力干不完,全靠机器又干不好”,这就需要传统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新技术结合。语言和技术缺一不可,要增加“译前编辑”,做好“译后编辑”。实现这些的前提是,建立强大的语料库。
黄友义认为,使用人工智能协助做好对外翻译,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经历一个“从熟悉到成熟运用”的过程——有人开发、有人建设、有人教、有人编教材。黄友义表示,推进语言和技术结合的系统工程,应当强化外语界、翻译界、科技界的全面合作,机器翻译早期“只强调技术人员,而翻译不太参与”的阶段已经完全过去了,现在应该把双方智慧凝聚在一起,实行全面合作,从教育入手,走联合开发的道路。
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国际语言服务研究院院长,国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首席专家王立非主持高端对话环节。在该环节中,对话嘉宾就怎样能够更进一步充分利用机器翻译或人工智能等相关先进科技提升我国应急语言服务能力,以及应急语言管理能力展开交流。
李宇明介绍,语言服务当中有一项,是在国家发生重大灾难、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社会事件时需要做的语言应急响应。他举例说明——这一段时间,中国产生了一个新词,“语言大白”,指在疫情防控的各个地区,比如机场、车站、医院,很多语言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和医疗工作者一起抗疫。不光是在疫情防控的场景,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场景中也涉及到应急语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