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剩下来的孩子丨如何修复儿童心理创伤?
2024-11-12 06:29

原创:曾庆枝

剩下来的孩子丨如何修复儿童心理创伤?

前几天,关于如何在疫情信息大爆炸中防范过度关注引起的心理疲劳,金金医生给大家支了招。今天,小编就正式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来换换脑子啦。

《剩下来的孩 子》

内 容 简 介

作者莉安侬·纳文(Rhiannon Navin)在这本书中,通过一个名为扎克的6岁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校园枪击案带走了自己的哥哥安迪,妈妈陷入悲痛,一心只想复仇,爸爸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隐忍不发……两个大人都以不同的形式沉浸在失去儿子安迪的悲痛中自顾不暇,没人注意到扎克的存在,幸存的小扎克似乎成了“隐形人”。安迪的离去让整个家庭几乎分崩离析。6岁的扎克用自己小小的力量,帮助家人,帮助自己,也帮助施暴者的家属找到疗愈的力量来化解心中的悲痛与仇恨,带他们走出了绝望的人生。

这是一本催人泪下的书,是关于失去、原谅、仇恨和爱,作者巧妙地捕捉到了小男孩的内心世界,真实的童趣视角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同身受。因此,此书一出版就受到了欢迎。

今天,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小编更想从专业的角度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这本书。

看到校园枪击案,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词可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成人的PTSD的核心症状有三组,即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回避和麻木类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大家可以参考既往绿丝带发布的相关科普文章(点击链接可查看)。

【DSM-5】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标准

如何疗愈心理创伤?

灾后心理危机调适(二)陪伴,帮助孩子走出创伤事件的阴影

但是,儿童的PTSD与成人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且有些症状是儿童所特有的。

儿童PTSD诊断标准

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对于6岁及以下儿童,PTSD诊断包括以下特征:

至少以一种下述的方式接触实际的或被威胁的死亡,严重的创伤或性暴力:

直接经历创伤性事件

亲眼目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创伤性事件,特别是主要照料者

获悉父母或照料者身上发生了创伤性事件

创伤性事件发生后,至少有以下一个与事件相关的侵入性症状:

创伤事件反复的、非自愿的和侵入性的痛苦记忆

反复做内容和(或)情感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痛苦的梦

分离性反应(例如闪回),儿童的感觉或举动类似创伤事件重复出现

当接触象征或类似创伤事件某方面的内在或外在线索时,会产生强烈或持续的心理痛苦

对创伤事件的线索产生显著的生理反应

至少存在以下一种症状,反映出对创伤事件相关的刺激或提示物的持续回避,或思维、心境上的负性改变,且这些症状在创伤发生后开始或加重:

持续的回避刺激

回避或试图回避能够唤起创伤事件回忆的活动、地点或物品

回避或试图回避能够唤起创伤事件回忆的人、对话或人际关系

认知上的负性感受

负性情绪状态的频率显著增加,如害怕、内疚、悲伤、羞耻或困惑的感受。

显著减少对重要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包括减少玩耍

社交退缩行为

持续的减少快乐、正性或爱的感受的表达

与创伤事件有关的警觉和反应方面表现出下述至少两种改变,在创伤事件发生后开始或加重:

激惹和愤怒的爆发(在很少或没有被挑衅时),典型表现为对人或物品的语言或身体攻击(例如,大发雷霆)

过度警觉

过分的惊跳反应

难以聚焦想法或注意力

睡眠困难(例如,难以入睡或难以保持睡眠;休息不充分的睡眠)

因此儿童的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可表现为梦魇,反复再扮演创伤性事件,玩与创伤有关的主题游戏,面临相关的提示时情绪激动或悲伤等;回避症状在儿童身上常表现为分离性焦虑、黏人、不愿意离开父母;高度警觉症状在儿童身上常表现为过度的惊跳反应、高度的警惕、注意障碍、易激惹或暴怒、难以入睡等。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PTSD的表现也可能不同。我们在小扎克枪击案之后的表现中可以窥见一二。

内容节选

爸爸关了灯…我努力地闭眼,闭得好紧,但那样更黑。一时之间,身上都是血的人的画面就回来了,我心跳加速,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我听见房间里有声音,要不就是厕所里有声音,好像有人来了,我大声尖叫起来。我尖叫着跑下床,跑过走廊,但我什么也看不见,也不知道爸爸在哪里,好像有人在我身后,超过来,他要抓住我了!我绊倒在地,我爬不起来,我叫啊叫啊……

早上下雨了,雨点打在窗户上—扑通、扑通、扑通然后变成了砰砰砰,于是我想起了有枪的人,接着就想起了昨天发生的一切……

微波炉上的钟显示现在是8点10分,也就是说,我错过了每天7点55分来的校车了,这么说,爸爸可能要开车送我去上学。我一想起学校,就又想起砰砰砰的声音,想起了走廊里躺着的人……

第一次进秘密藏身处时,一下子就想起昨天学校发生的事(那时他们正躲在储物间里),我很想站起来离开,不然的话,身体就会像昨天那样,心也会跳得飞快。呼吸那么急促,我都晕了,可不知怎么的,我就是站不起来。就好像因为太害怕,把身体都给冻僵了。

奶奶说了声晚安,就离开了爸爸妈妈的房间。我努力想象天堂里安迪和齐普大伯的灵魂在一起的样子,但脑子老会转回到学校里安迪的尸体、走廊里的血和墙上的血上面去,我就是没法把坏念头关进脑子里的保险柜中。

半夜的时候,拿枪的人回来了,砰!砰!砰!我坐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只有砰砰的声音,一直在耳朵里响着。…我听见自己在喊,可我应该要安静,这样拿枪的人就不会找到我,就不会开枪打我。不要啊!不要啊!不要啊!我不停地尖叫,就是停不下来。有人碰了我,我不知道是谁,然后就听见了爸爸的声音,“扎克,没事了,没事了”。灯开了,我还在发出尖叫的声音。我没法控制,因为拿枪的人又来了。他是怎么进入我们家的?他要开枪打我们吗?我们也会流血,留得到处都是,像安迪那样死掉。爸爸说:“是假的,是噩梦。” 他说了好多遍,我才不见交了。可我还是很害怕,吸气,呼气,很快很快。那砰砰的声音还在我耳朵里,好像回音。

我现在就是这样,前一分钟,我还是正常的扎克,然后发生了点什么事,我就变成了另一个扎克,很生气很凶的扎克…我以前也生气,但现在的生气完全不一样。每次来时都出乎意料,好像生气偷偷地跟在我后面,然后突然跳到我身上。

“爸爸,我用箭射到安迪了,爸爸。安迪好像被我射死了,他好像死了!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们只是在玩,都是假装的!” “啊?不,你是在做梦,你又做噩梦了。”

有些儿童还会表现出一些退行性行为,比如重新开始黏着父母,尿床;还有一些有明显的躯体反应如头晕、呼吸困难、呕吐、腹痛、腹泻等。

内容节选

我本来应该上自己床上睡觉的,…可我一睡就会害怕,于是妈妈就让爸爸把我的床垫放在他们床边的地板上…她握着我的手才能睡着

我抱起克兰西(毛绒玩具),嚼它的耳朵,好长时间都停不下来。克兰西全身都被我的口水洇湿了。

整个床垫都很冷,而且全湿了…然后突然意识到:我睡觉时尿尿了,我像个小孩子一样尿床了!我以前从没尿过床,只有三岁时尿过。

我不想看棺木里的安迪,…爸爸停车时,我心跳得很快很快,我知道自己肯定会吐了…我全身都很烫,想吸气,空气进不来,肚子也更加难受…便便来了…好像是拉肚子了,一路下泻,热到了袜子上

儿童心理创伤的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专业的评估和治疗,更需要照料者长时间的关注和支持。本书的作者莉安侬·纳文用敏锐的视角察觉到儿童的需要,不仅对儿童在遭遇创伤事件后的内心和外在表现有细致入微的描写,还从多个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帮助儿童修复创伤的一些灵药。

经历创伤后,就像书中提到的,儿童会出现各种焦虑、恐惧等情绪和行为反应,此时对亲近照料者的依恋会更深,需要更多的关注,因此,帮助儿童修复,最最重要的是照料者的爱,通过无条件的爱,接纳他的情绪,及时发现和耐心地回应儿童的需求。书中作者也通过小扎克发出的各种寻求父母关注的信号以及失败之后的失落来让读者体验到儿童心理创伤修复中的照料者及时回应的重要性。

内容节选

我好希望爸爸能走过来,打开门,看见我在这里。昨天也是这样,我也希望爸爸来。可爸爸没来,谁都没来。

爸爸对我说,要给妈妈一些空间,不要马上去打扰妈妈。可我觉得很不公平,我都三个晚上没有看见妈妈了,很想她的。

我就想妈妈紧紧地抱着我,就算她身上的味道都变了。

妈妈看着我,但看的不是我的眼睛,而是眼睛上面一点的地方,可能是脑门。“妈妈?”我又叫她,这次两只手都放在了她脸上,用我自己的脸去贴她的脸。她就好像还睡着,只是眼睛睁开了而已。

以前如果能让我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静静,我一般会很开心,但现在却不开心,我觉得很孤独。

觉得安迪死了更好,他再也不能欺负我,爸爸妈妈会更爱我,家里也没人会做坏事,也不会因为他不听话而吵架

尽管无数次地尝试,但是扎克的父母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悲痛和愤怒里,察觉不到扎克的需要。可怜的扎克在一次次受冷落之后,甚至产生了“是不是父母希望死的是他而不是安迪”的疑问,真是令人心疼!

保持日常活动的规律

创伤性事件发生之后无疑会给每个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孩子的影响更大。规律的日常生活,有助于孩子恢复秩序感、安全感和正常感。比如,按时睡觉、吃饭,常规的睡前仪式等等。在书中,枪击案发生之前小扎克的妈妈每晚都会给他唱一首睡前曲来哄他睡觉,他很喜欢这个仪式。出事之后,也一直渴望每晚的这个仪式,你可以在书中多次感受到他内心的那种渴望。

内容节选

“我很想爸爸唱妈妈和我的晚安歌。”

“爸爸,能给我讲一个故事吗?” “对不起,今天太晚了,睡觉吧?”

“妈妈,能和我一起读这本故事书吗?”“扎克,现在不行”

遗憾的是他的父母一开始因为自身还没处理好这个大的生活事件,没有实现扎克的小小的心愿。直到最后才醒悟过来。

熟悉的抚慰品

熟悉的东西能增加儿童的安全感,帮助他们安抚情绪。书中提到了2样,一个是扎克的陪睡毛绒玩具长颈鹿克兰西,一个是老师拉塞尔小姐送给他的能带来爱和庇佑的小吊坠。每次因为被父母忽略而心理受伤时,小扎克都会带着这两样东西。

内容节选

“每次我一进去,就先捡起吊坠,用手指头揉几下那小翅膀…每次揉吊坠时,我都会很安心。当然,克兰西也在。不管是去藏身处睡觉还是在床上睡,来来回回,我都会带着它一起。…”

心情画纸

情绪是需要准确表达出来的,表达情绪的过程可以帮助舒缓压力,防止不良情绪过多累积对健康的影响。但是由于受认知水平以及脑区语言发展阶段的限制,很多孩子不太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是,除了语言,其实还有很多方式可以帮助儿童表达情绪。例如听音乐、唱歌、跳舞、画画、慢跑、游戏等等。作者在书中也为小扎克设置了这样一个表达的通道。一开始,小扎克对自己复杂的心情不知如何是好。

内容节选

“我以前不知道,人是可以同时有很多心情的。尤其是各种心情彼此之间还很矛盾的时候。我知道人可以很激动,但一旦做了激动的事,激动的心情就没有了,会变成开心的心情,因为做这件事很开心。再然后,做完了这件事,可能会变得难过,因为已经结束了。就像生日party散会后,大家都走了。但可以同时有好多不同的心情吗?可以都挨在一起、摞在一起、堆在一起,都在心里吗?我都不知道还可以这样。可现在我就是这样了。真的很难,因为如果是开心,就会觉得自己想大笑或最起码微笑;如果是生气或难过,就会想喊或者想哭。但如果全都同时来了,就不知道想干什么。”

然后,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式,通过他最喜欢的画画,来帮助自己表达情绪。

“说不定,心里那堆矛盾的心情,我可以每种都用一种颜色来表示,然后每张纸上只画一种心情的颜色,这样心情就分开了,不会在混在一起了,这样我就会好起来。”

于是,他用红色来代表丢脸,因为想到尿床他就觉得不好意思,马上就满脸通红了。他用灰色来代表难过,就像下雨的云;他用黑色代表害怕,因为躲在学校储物间里时一切都是黑色的,没有光。他还给生气选了一个颜色—绿色,因为绿巨人正常时是白色的,一旦生气就会变绿。他觉得孤独应该是透明的颜色,也就是完全没有颜色,因为一个人孤独的时候就好像对他人隐形,谁也看不到他。而快乐就是黄色,像天上的太阳。

小扎克把每种颜色画出来贴在墙上,这样各种心情都分开了,这时就比较容易分别去思考。

幻想游戏

幻想是孩子的一大特质,这里面既包含了孩子对未来世界的向往之情,也是孩子对当下境况的一种“虚幻的本能”反应。幻想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认知发展,也有利于孩子心理发展。借助幻想他还可以逃离当下现实的压力给他心理带来的冲击。本书中的扎克也多次用一些幻想来面对恐惧和害怕。比如,被警察解救出来时,看到那么多可怕的场面,他就开始假装是在演战争电影,把身上的疼想象成自己在战场上光荣负伤造成的。而当一个人在黑暗中,他不希望回忆起枪杀案的情景时,就会幻想自己的脑袋里有个保险箱,把所有的这些可怕的东西锁在宝箱里,他们就没法跑出来伤害他了。

儿童绘本或故事

好的儿童绘本和故事中的色彩、画面和情节可以帮助孩子表达情绪,他们也可以通过从故事中找到共鸣而平复情绪。在这本书中儿童故事书《神奇树屋》也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扎克通过给假想的安迪读故事,想象自己和安迪就是书中的安妮和杰克,两人一起探险,一起解密。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理解了安迪以往的各种行为和感受,也释放了他对安迪的罪恶感。扎克从故事中汲取了力量,学会了共情,也获得了勇气,可以说是故事书陪伴扎克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令人欣慰的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落和失望之后,在扎克的持续努力下,他的父母终于开始意识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真正地告别了离去的安迪,开启了新的生活。

这样看来,莉安侬·纳文不仅是一名作家,还是一名儿童心理学家,在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同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面对心理创伤儿童时的操作性的应对方法。

最后,我想以《神奇树屋》第37册《红黎明之龙》中关于幸福的4个秘密来结尾:

幸福的第1个秘密是留意身边大自然中的微小事物,第2个秘密是好奇,第3个秘密是感同身受,第4个秘密是去照顾需要你的人。

这样的秘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特别是在今年新冠肺炎流行的日子里,不是吗?

作者简介

曾庆枝,公共卫生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目前就职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从事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主要服务于精神卫生健康教育与培训、社区精神卫生等领域。

您可以:

1.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2. 点击菜单查看更多实用内容

3. 发送下列关键词获取更多信息

>>>>

抑郁:了解抑郁症及抑郁情绪

>>>>

焦虑:了解焦虑症及焦虑情绪

>>>>

分裂:了解精神分裂症相关信息

>>>>

心身:了解心身健康及心身疾病

>>>>

康复:了解精神疾病康复信息

>>>>

儿童:了解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

>>>>

自杀:了解自杀预防相关信息

>>>>

戒毒:了解毒品及戒毒相关信息

版权声明

绿丝带

凡本微信平台标注“原创”的作品均经作者授权首发,合法拥有版权,欢迎各类媒体转载。但转载前须注明“来源: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未经授权不得用于除转载外的其他用途,违反本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

原标题:《剩下来的孩子》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剩下来的孩子丨如何修复儿童心理创伤?】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houdi.cs-ej.cn/quote/738.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成事e家移动站 http://houdi.cs-ej.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