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手机放在一边,你和闺蜜聊起家常。其间,你说起最懒得刷碗,想买个洗碗机。几个小时后,你打开某宝或某东,首页上出现了一个名牌洗碗机正在秒杀的广告。
类似的巧合可能经常发生:你在工作群里提议吃大盘鸡,外卖软件排在第二、第三的就是家新疆餐馆。和家里老人聊了聊手串,新闻APP就插进了一则收藏广告。
当代科技简直比小棉袄还贴心,所以,你的手机是不是已经成了“老大哥”,时刻都在偷听你说话?
对这种高度巧合
各国人民都怀疑自己生活在“窃听风云”中
在专业人士看来,通过智能手机窃听用户说话,技术上不难实现,例如在相对开放的安卓系统中植入木马,通过篡改系统获得更高权限,就可以控制麦克风录下并上传你说的话。
2019年3月,澎湃新闻邀请一家科技公司进行测试。该团队用不到5个小时编写出一款模拟APP。在允许使用录音权限的前提下,这款APP成功获取了使用者的讲话,并将数据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上传到服务器,转化为文字信息。
这种监听10多年前就可以实现,现在还有了语音识别技术加成。
不过,技术上可行,并不能证明淘宝美团们真的在偷听你。
我们假想有两种监听方式,一种是24小时监听。通常,音频数据要上传到云端进行分析,提取关键词,再回传到公司服务器,最后由广告系统推送信息。可以想象,监听者收获的应该是几个关键词,以及24个小时的废话和嘈杂的环境音。而这些数据都需要占据带宽和处理能力。
这只是针对一名用户的操作,获取几百上千万用户的完整录音,你是公司CTO,会不会这么干?提出类似方案都会被程序员们当场打爆狗头。
Facebook的工程师Antonio García Martínez曾在《连线》上撰文解释,全天候的语音监控,相当于手机一直在给这家公司打电话,每秒产生的语音数据大概是3Kb,半天下来每名用户会生成约130MB数据。以美国1.5亿活跃用户计算,每天的数据都超过20PB,是Facebook每天要处理数据的33倍多。
而且,大多数语音对广告商还没什么价值。
换个角度,在手机上,APP的录音和上传会占用内存,导致机器耗电上升、发热、变卡。同时,某款APP在录音状态,势必会占用音频功能,如果这时你听音乐或发语音,二者发生冲突,偷听的APP也就暴露了。
既然全时段监听不靠谱
那做成关键词触发式监听呢?
理论上,这可以解决APP后台持续监听的高能耗问题,但需要APP自带庞大的词库,甚至包括各地方言、外语单词,同时也很考验手机性能,因为匹配关键词的程序执行语句要一直工作。而语音助手被关键词唤醒时,是处于极低功耗下的休眠状态,只能听懂一句“hey siri ”或者“小爱同学”。
针对这种假想,网络安全公司Wandera做过实验,将iPhone和三星Galaxy手机放在房间中,每天30分钟对手机循环播放宠物食品的广告音频。连续三天后,所有APP上都没有宠物食品的推送,后台也没有程序出现数据消耗的提升。
总结来说,监听用户对科技公司是一项成本高还不讨好的技术,并面临着法律的严厉处罚和用户的强烈抵制。正规的科技公司会在用户协议中写明使用麦克风的理由,并获得你的同意,虽然你从来不看协议写了什么。
既然没有偷听
APP们为什么会在你说了一个东西后推荐你有关的商品?
我们早就知道,科技公司一直在竭力获取你的各种隐私。《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研究分析报告》显示,仅2018上半年,安卓手机中获取隐私权限的App占比达到99.9%,最关心你的是生活购物和投资理财类App,它们最想知道你的位置、联系人和短信,并强烈要求打开摄像头和话筒。当然,苹果用户也不用得意,93.8%的APP在努力获取手机的隐私权限。
如今,标签、用户画像这些词早已广为人知。先有标签,再生成画像,最后是算法对你的猜猜猜。你注册软件时填的生日、地址,平时的浏览、点评赞,以及手机号、下单、关注的公众号等都是标签,科技公司通过权重算法推算你的身材、性别、收入水平、爱吃西餐还是吃日料,勾勒出包含多种特征的用户画像。
不幸中的万幸是,这幅画像并不会显示你叫什么、长什么样,《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中要求,使用个人信息时应避免精确定位到特定的个人。科技公司用这幅画像一遍训练机器算法,一遍找到和你相似的人,打包归类。
大量的用户数据变成了网络公司的资本。广告商找到掌握用户数据和行为的大公司,比如腾讯、微博、头条,使用他们的程序化广告平台实现目标推送。一个钢琴卖家可以在广告平台上自由组合目标用户的关键词,选好付费方式、广告位和发布时间,完成一次精准投放。
在用户端,从打开淘宝浏览一架钢琴,到打开头条看到钢琴广告,背后是程序化广告在80-100毫秒内完成的实时竞价过程。浏览钢琴等于向网站的广告交易平台发出请求信息。广告交易平台将你的请求发给负责投放的需求方平台,后者分析出用户特征,并获知你目前的需求,库中海量的广告开始与你匹配。最后,通过一轮竞价,出价高的广告巧合地出现在你的手机上。
这种跨屏推荐不用偷听你的话,靠的是识别手机编码,比如唯一设备标示符IMEI或广告标识符。这种标识符就像为广告推送设置的ID,允许广告商追踪客户行为。也就是说,即使你不注册淘宝、微信,广告商依然可以通过它了解你的点击和喜好。
所以,当你在两个App上看到相似广告时,可能是由前一个App记录了你的关注,并在第二个App中投放了广告。例如阿里和头条、京东与微信在广告层面的合作早已公开。
出现与别人相似的广告推送,则可能是因为你们是微信好友、常处在同一地点或同一WiFi中,或者用同一台手机轮流登陆账号,这时广告平台会认为你们的账号存在关联,有可能做出相似的购买决定。
例如,你与朋友讨论香水,虽然你没搜索,别人有可能看了几款香水,于是,App会为你推荐六神。这种关联度在分享购物链接后更强,因为通过相似人群的兴趣推荐,比根据你的喜好推荐的效果要好很多。
下次当你说完或输入了什么商品,就在某个APP里看到了它,可以想想是不是曾经浏览过、敲输入法或分享过这件东西,或者真的就是它猜中了你28岁生日来临该买个保温杯了。
总之,科技公司有一万种办法,不偷听也能比亲妈还懂你,比如强行读取剪切板、聊天记录、公开WiFi等等。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精准广告是合理合法的,你要担心的并不是互联网公司窃听你说话,而是他们不利用法律的灰色地带监控你的行为和喜好,把你的隐私拿去获利。
好消息是,我国新制订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将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形成更完备的制度,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希望这部法律通过后,你能理直气壮地拒绝一款APP打开你的麦克风、摄像头。
[1]你的隐私,是怎么被手机扒光的,张博文,虎嗅网
[2]手机App都在偷听我说话?你是不是也有过一样的疑惑?量子位
[3]让我们看看,手机App背着你都干了什么事,极客公园
[4]越同意,越放肆,99.9%的App正在窃取你的隐私,硬蛋
[5]手机"窃听风云"大调查:APP为啥要获取麦克风权限?澎湃新闻
[6]团队自编程序证实手机能偷听,安全专家:未发现“偷听”铁证,澎湃新闻
[7]智能手机真的在窃听我们的生活吗?这到底是真实还是假想?卡巴斯基官网
[8]手机App“偷听”你说话?我们找到了元凶,澎湃新闻
[9]精准广告背后:我的喜好如何变成大数据生意?南方都市报
[10]如何构建一套完善的用户画像体系,实现精准化营销?运营派
[11]Facebook's Not Listening Through Your Phone. It Doesn't Have To,wired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你的手机真的在偷听你?(图文版)】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houdi.cs-ej.cn/quote/615.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成事e家移动站 http://houdi.cs-ej.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