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封面文章 · 李东坡 尚德琛 | “摆烂”热词背后青年群体消极社会心态问题研究
2024-11-07 16:48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封面文章 · 李东坡 尚德琛 | “摆烂”热词背后青年群体消极社会心态问题研究


作 者 简 介


李东坡(1986— ),男,江苏徐州人,博士,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尚德琛(2000— ),女,甘肃武威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  要

“摆烂”一词流行的背后是部分青年群体消极社会心态的表露,其形成原因可归结为社会转型中青年竞争疲倦后习得性无助的加剧,现实困境中青年群体焦虑情绪在网络媒介上的宣泄与传染。“摆烂”一词承载的消极社会心态会消解青年人的奋斗意识和集体意识,影响青年群体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通过提升青年心理素质、强化主流价值观培育,加强网络空间文化建设和治理,关注青年的刚需问题和心理诉求等治理策略,有助于解决我国青年的心态困境,实现消极社会心态的积极转向,对于社会的良性运转有着积极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艰巨复杂的进程,势必要面对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化、利益格局的转轨。旧的历史惯性与新的社会模式的交锋中,必然会引发社会成员心态的显著波动。总体看来,我国社会成员的心态向上向好,国民的自信力、自豪感大幅提升,精神面貌更加积极。但是,消极负面的社会心态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副产品也随之抬头。作为衡量民意的重要指标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抓手,社会心态问题亟需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研究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四十余年的研究和论证,产生了兼具不同研究视角的丰硕成果。学界前期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社会心态的概念界定、测量方法等学科基础研究。在概念界定方面,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一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将社会心态看作宏观意识形态的反映,进而内化为社会主体的一种心智状态。二是将社会心态看作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认为社会心态可以等同为群体普遍性的心理,并且受一定历史阶段中的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及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是各社会群体基于相同的情绪、情感、态度而共有的社会心理状态。三是主张从一种非孤立的视角看待社会心态,认为社会心态不等同于社会心理,而是“在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社会类别中的社会共识、社会情绪和感受,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目前,第三种阐释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在测量方法方面,学界关于社会心态的测量一般有两种途径,即通过流行语对社会心态进行分析或通过对其内部结构的测量对社会心态进行量化研究。学界前期通常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因此前期研究主要集中于确定社会心态内部结构。其中,马广海建构的社会心态测量维度在后续相关研究中具有启发性、基础性的作用,他基于自己对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确定社会心态测量结构为社会情绪、社会认知、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意向四个维度。杨宜音和王俊秀对马广海的社会心态测量的四个维度进行了补充,在其之下增加了更为详细具体的二级指标。在此基础上,王俊秀对社会心态的测量维度和量化结构进行了修正与拓展,最终形成社会心态测量的五维结构,即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社会需要和社会行为。综合来看,前期的社会心态基础性研究为厘清概念、确立量化结构、建立学科范式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来,学界关于社会心态的研究不断细化,逐渐侧重于社会心态具体问题的微观考察。近年来关于社会心态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心态表征、变迁或培育途径研究,如王佳鹏从近十年网络流行语的流变分析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变迁,俞国良和谢天研究了宏观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心态培育;社会特殊发展时期或阶段的社会心态研究,如网络时代、智媒时代社会心态研究,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会心态研究等;社会各阶层的群体心态或特殊职业、特殊群体的心态问题研究,如Z世代群体社会心态研究、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研究等;当前社会现象对社会心态的影响、问题表现和解决路径,主要集中于技术变迁的视角、社会思潮与亚文化的视角,以及社会中显著话语表达的视角,如刘胜枝重点剖析了直播、短视频现象中的社会心态问题,董扣艳从“丧文化”这一社会亚文化现象透视了青年社会心态现状,吕小康等人从ChatGPT引发的心态危机分析智媒时代社会心态及其治理等。这些具体化、多元化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剖析和培育社会心态奠定了良好基础。

综上,关于社会心态的研究已具备坚实的学科基础与多元的研究主题,但是以社会心态的视角去分析和审视社会发展中新生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方面仍有所欠缺。本文以网络热词“摆烂”的内涵和传播动因为切入口分析当前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特征、产生的消极影响和解决路径,为我国青年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提供可行的脱困思路,同时为维护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深化主流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提供实现路径。



二、“摆烂”网络热词反映的消极社会心态内涵、表征及形成原因


网络热词作为新媒体时代话语表达的产物,具体是指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它的产生往往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语言环境,与社会热点事件、热点话题相联系,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近年来,“摆烂”一词接过“佛系”“躺平”的流行趋势,成为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竞相使用的网络热词,“毁灭吧,大家一起烂”“遇到问题直接摆烂,破罐子破摔”等成为部分青年日常交流的常见话语表达。网络热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中的民意和情绪,逐渐成为网络社会心态研究的重要载体。“摆烂”的内涵是什么,又缘何产生?这是探究“摆烂”一词所折射的社会心态的先决条件。

(一)“摆烂”作为网络热词的出场及其内涵

“摆烂”一词来源于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是英文put rotten的直译。它的本意与NBA的赛制与规则有关,指的是当一支球队发现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在本赛季中取得好成绩时采取的既不争取也不努力,任由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让本赛季成绩越差越好的策略,而这种策略是为了来年获得选择优秀新人的优先权。根据NBA的规则,本赛季排名越靠后的球队,在第二年选秀大会上获得优秀球员的概率更高。NBA设立这一规则的初衷是让所有球队都获得一定的竞争力,防止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状况。也就是说,“摆烂”一词在形成初期,代表着为未来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而暂时“蛰伏”,有着积极的色彩。“摆烂”一词随着网络传播而逐渐破圈,成为网络热词的“摆烂”早已脱离了旧有的语境,变成“丧文化”新的话语符号。与形成初期所蕴含的积极意味不同,风靡于网络的“摆烂”意在任由事情向坏的方向发展而不作任何抵抗,破罐子破摔,充满了消极意味。“摆烂”一词不但承袭了“丧文化”的悲观、厌世、颓丧的内核,而且使“丧文化”进一步走向激进。在“丧文化”的话语体系里,如果说“佛系”反映了低欲望、不争抢的淡泊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结果评判的“放下”,“躺平”强调了对竞速社会的倦怠,通过拒绝奋斗以争取喘息暂停的空间,那么“摆烂”则呈现出更为激进的自甘堕落和自暴自弃的消极倾向,它公然唱衰理想和希望,消解奋斗的价值,鼓励人们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时从言语表达走向行为抵抗,“让‘无可救药’‘冷眼旁观’‘静待烂果’等负面悲观情绪从‘潜在’走向了‘显性’”。

成为网络热词的“摆烂”在进一步的传播中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意蕴。首先,“摆烂”是一种网络与现实互动的行为表征。根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的使用“影响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以及行为”。“摆烂”在互联网上的蔓延不仅带来网络“丧文化”的进一步扩大化,更会将网上的流行语带至“网下”,导致在现实世界中引发“摆烂”行为。其次,“摆烂”是一种思想与行为关联的观念体现。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网络流行语不是随机产生的,而是一段时间里人们的某种集体情绪和集体观念在互联网上的集中表达和现实反映。“摆烂”一词的流行恰恰反映出人们特别是部分青年群体所持有的退缩悲观、自私冷漠的消极价值观念。最后,“摆烂”是一种个体与集体互构的亚文化生成。与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价值引领和精神凝聚作用的主流文化不同,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借以抵抗主流文化来构建身份认同的边缘性文化。“摆烂”亚文化以低欲望、反崇高的姿态对主流文化进行直接的反抗,深受“摆烂”文化影响的个体随之跟风,以同样消极悲观的态度和行为“反抗”主流文化;每一个“摆烂”的个体反过来又会对“摆烂”亚文化集体造成影响,个体与集体就在彼此的互构中构成“摆烂”文化的存在和表达。

(二)“摆烂”网络热词所表征的青年群体的消极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是宏观的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网络热词是当代社会情境的产物,它在人们的认同和传播中建构出社会成员共同认可的心境状态。“摆烂”一词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中的消极民意和情绪,反映了部分青年群体一定程度上退缩与悲观、空虚与怀疑、自私与冷漠的社会心态。

1.退缩与悲观:心理上的习得性无助

与主流价值观所期许的锐意进取、乐观向上的风貌相反,“摆烂”一词是部分青年群体退缩与悲观的社会心态的描摹和体现。“不要因为睡懒觉而自责,因为起床也创造不了什么价值”“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像我这种没有机会的就别瞎准备了”“每当想偷懒松懈的时候就告诉自己:比我优秀的人都比我努力,那我努力有什么用”“不努力的人就会被淘汰,既然总有人会被淘汰,那为什么不能是我呢”⋯⋯诸如此类“摆烂”式的话语表达无不反映出部分青年群体在面对问题时停滞不前、安于现状的群体性悲观和退缩的心态。究其根源,这种消极社会心态是源于“摆烂”者自信心受挫,认为自己做的每件事都将会失败,即使对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也会畏缩不前,丧失做事的动机,对任何活动或任务都没有兴趣,消极地对待各项事务的心理和行为机制。这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一种习得性无助心理所产生的社会现象。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失败和挫折后,在面对问题时的无助心理状态,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于1967年提出。在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机制下,“摆烂”者们在经历任何情境时,都会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任何作用,即使在面对原本能够做到的事情时,也会产生自我怀疑和否定,有退缩的想法和行为。在一步步退缩和悲观的状态下,他们的斗志将逐渐丧失,意志进一步消沉,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2.空虚与怀疑:目标导向上的虚无倾向

从目标导向上看,“摆烂”话语折射出对未来持有悲观看法,认为理想毫无意义,呼吁人们抛弃理想和追求的社会趋势,这反映出现代社会中部分青年虚无倾向的心态。虚无倾向者们往往认为世界和生命的存在没有意义,对某种甚至一切事物持否定的看法和观点。“摆烂”话语的进一步扩散和加强可能会引导人们滑入宿命论和虚无倾向的深渊。“摆烂”者对自身以及对努力回报率的失望会进一步沦为对社会规则和奋斗价值的怀疑,在其认知里,奋斗不会带来财富的增长和阶层的向上流动,命运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上,他们不再怀揣梦想努力奋斗,而是选择寄望于虚无缥缈的命运;他们对官方话语、政府政策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嗤之以鼻,将美德、真理以及审美的意义彻底消解;他们否定权威和榜样,质疑理想和希望,拒绝主流价值标准和评判,认为好坏对错都是个人的喜好;他们自认为看透了世界“虚假”的本质,一切存在不过是梦幻泡影,甚至“意义感”本身就是虚妄。在这样的认知下,“摆烂”者及其拥趸容易在内心的虚无中走向享乐主义和泛娱乐主义,在“消极地接受现实”后,把个人前途交付于命运,然后以放浪形骸、醉生梦死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

3.自私与冷漠:价值层面上的个人主义

从价值层面来看,“摆烂”的话语表达强化了年轻人的个人主义倾向。个人主义来源于基督教的宗教传统和古希腊罗马的人文主义传统,有着浓厚的西方意识形态色彩。“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行其道,其利益诉求日趋向意识形态领域全面渗透,个人主义日渐成为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当个人主义走向极端成为利己主义时,这种思想观点的缺陷将暴露无遗。随着“摆烂”话语的进一步强势,人们可能会在“摆烂”话语的指向下逐渐将社会责任抛之脑后,只着眼于个人的生活,走向个人主义甚至利己主义。较为极端的“摆烂”者逐渐将自身从与社会的链接中脱离开来,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对他人苦难缺少共情,认为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未来统统与其无关,他们对国家公共事务和政治参与保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冷漠和疏离。然而,作为社会性动物,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升温无疑会消解集体观念、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摆烂”热词产生的动因分析

“语言是社会行动的微观密码,语言是联系个体与社会的桥梁。”语言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摆烂”网络热词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孕育、媒介传递的催化,以及部分青年群体宣泄焦虑的需要。要科学分析“摆烂”网络热词背后的青年群体社会心态,需要深入透视“摆烂”网络热词的产生及其动因,在抓住问题实质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有效应对的举措。

1.社会转型触发话语诉求

“摆烂”网络热词的风靡与当前社会“内卷化”程度的加剧密不可分。“内卷”是社会学术语,最早是人类学家格尔茨提出,用于描述农耕社会农耕经济越来越精细化,但没有重大突破的现象。日常语境下的“内卷化”一般用来形容“某个领域或系统在一定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开始停滞不前并只能在内部变得愈加复杂,进而导致人们进入无效内耗和互相倾轧的非理性竞争状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加速转型的进程中,不同于西方历经百年完成的变革,中国社会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转型,就势必会引发各类社会矛盾,而这集中表现在社会结构失衡、经济增速放缓、贫富差距客观存在、阶层流动固化等方面。在诸多结构性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个人努力在财富获取的过程中显得微不足道,令青年人在奋斗过程中倍感无力。当发现通过增加劳动投入仍然难以改变生活机会和财富状况时,他们往往会降低参与竞争努力工作的意愿,产生努力无用和奋斗无效的观念,这就导致了部分青年在竞争疲倦和失败后以“摆烂”话语宣告“退出内卷”的现象。

2.媒介传递助推话语传播

“摆烂”网络热词在生成后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传播。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出于非全方位的、私人化的信息需求,公众只注意自主选择的信息领域,因此同为“内卷”所累的个体在对“摆烂”话语产生共鸣后,倾向于主动获取与自己看法相一致的信息,将自身桎梏于名为“摆烂”的信息茧房中。此外,在用户主动选择浏览“摆烂”话语的信息后,技术层面的算法推送机制也加剧了用户视野的局限和获取信息的窄化。大数据与算法的推送机制针对用户对“摆烂”信息的偏好,过滤掉异质信息,为用户打造了消极悲观、“人人皆丧”的信息世界,筑起信息和观念的“隔离墙”,使得偏好“摆烂”信息的用户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观点及态度。“摆烂”者们基于共同的消极体验,原本孤立的人群聚集起来,在情绪宣泄和彼此交流中逐步趣缘化,形成“志同道合”的圈层。在这个圈层内,“摆烂”话语反复在群体中传播,个体所持有的悲观消极观点得到进一步印证和加强,产生“回声室”效应,“摆烂”话语表达逐步向情绪化和非理性方向发展。而当下的商业化媒体信息环境也助推了以“摆烂”为代表的网络热词的传播。在流量和资本的驱动下,它们聚焦当下网民的心理痛点和消极心态,在社交媒体上制造爆点来迎合网民的焦虑情绪,并通过消费网民的焦虑情绪来达成自己的经济目的,随之而来的是“摆烂”话语表达的进一步扩散和社会中焦虑情绪的蔓延。

3.情绪宣泄满足主体需要

除去当前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外部因素,“摆烂”网络热词的流行又出于社会中青年群体内部个体情绪宣泄的需要。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是网络热词使用的主力军,同时也是步入人生转型期,经历从学生到社会人身份转轨“阵痛”的特殊群体。在面对社会角色转换、升学与就业压力增大、工作量与工作时长增加、劳动报酬与付出不匹配、不确定与不稳定因素增加等诸多现实困境,部分青年对现实感到疲倦和挫败,个体的焦虑情绪逐渐弥散成为社会中青年的群体性焦虑。困境中的青年们面对亟待解决然而个体又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主动以自我降格和自我矮化的语言表达来宣泄情绪、发泄压力。主流话语体系里无处安放的消极情绪借由此得以找到出口,青年群体借“摆烂”之名宣泄失意、自我纾解,“摆烂”话语表达发挥了疏解青年群体焦虑的社会安全阀功能。除了排解自身的失意情绪得以精神脱困之外,“摆烂”一词还是青年群体不满与反叛情绪的宣泄和表达。在功绩社会滚滚向前的时代车轮下,青年群体中的失意者们意欲逃离当下现实,他们借由“摆烂”一词抒发对社会既有秩序和规则的抗拒和不服从,是一种对主流的反叛性表达。



三、“摆烂”网络热词背后消极社会心态的潜在风险


“摆烂”一词的走红既是社会心态消极面向的外显,也是加剧消极社会心态极化的助推器。如果放任其在青年群体中蔓延,不仅会影响青年群体价值观念的形成与确立,还会助长网络空间文化环境的不良风气,甚至会影响当代中国社会现实中青年人进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一)消解青年人的奋斗意识和集体意识

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拔节孕穗”期,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摆烂”作为“丧文化”家族的最新话语表达,承袭了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抵抗的基因,其所暗含的努力无用论、个人至上论与主流意识形态所强调的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精神背道而驰。在青年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摆烂”话语表达的泛滥势必会导致青年价值观的“偏航”,其消极影响将会波及一代人乃至整个社会走向的错轨。第一,“摆烂”话语消解青年人的奋斗意识。马克思的实践观指出,“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是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根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是在实践中发生的,解决这些问题也只能通过‘变革的实践’”。然而,“摆烂”者却抱着努力无用的心态,极力消解奋斗的意义。当前,面对社会中经济形势、社会环境、技术手段、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转型,“摆烂”者及其拥趸既没有以正确的社会发展规律来看待变化,也没有以足够定力和信心来迎接挑战,以实践和奋斗来改造世界,而是公然唱衰奋斗的意义,甚至宣传“摆烂光荣”,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学业成绩和职业发展要求不高,丧失自我追求和奋斗动力。第二,“摆烂”话语冲淡青年人的集体意识。“摆烂”话语表达蕴含的对自我感受的过分强调以及对他人乃至社会的无动于衷,强化了青年人消极个人主义的倾向,与主流价值观念所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导向背道而驰。集体主义的合理性在于,“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才可能拥有个人自由”。换言之,个人只有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中,在认同和追求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如果任由个人主义盛行,由于基于不同的价值选择和社会共识的缺乏,个体利益在社会实践中彼此互斥,社会从而难以良性运行。

(二)构筑消极负面网络空间文化环境

文化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并通过构建一定的文化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在高度数字化和信息化的今天,网络空间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显著。一方面,网络环境是对现实环境的拟态,人们通过网络空间环境来建构对现实环境的了解和认识。从构成上来说,网络空间文化环境是一种大众传媒活动形成的拟态的信息环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世界环境,但究其根本,网络文化环境是对现实环境的不完全表达。网络文化环境的低迷颓废、悲观厌世的基调是一种对现实环境的扭曲呈现,会造成受众特别是青年对客观世界的错误认识与判断。媒体在资本的助推下,对容易引发社会普遍焦虑情绪的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并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呈现出一个人人皆丧、消极悲观的拟态环境,涉世未深的青年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拟态环境并非真实的客观世界,而是误把拟态环境当真实世界,盲目跟风融入,让青年人变得越来越悲观和消极,以“摆烂”之名透支青春,进入负面心态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环境是现实文化环境在互联网时代的拓展和延伸,其与现实文化环境一起以整体性的样态共同构成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着人们价值观形成和人格的养成。因此构建良好的网络空间文化环境对新时代人的发展和培育至关重要。然而,“摆烂”一词的大肆传播却阻滞了积极向上网络空间文化环境的构建,其所蕴含的悲观厌世的消极心态,以充满“丧”意味的语言、文字、表情包等文化载体充斥于整个网络空间,使得网络空间文化环境呈现出低迷颓废、不思进取、悲观厌世的风气和基调。这种成规模的、消极的精神状态不利于营造出向善的网络文化氛围,从而阻碍了通过以文化人的软性力量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正向积极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助推青年群体健全人格的养成。

(三)冲击当代中国社会现实

如今我们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不仅表现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的转型和文化模式的转换,还必然表现为社会心理的嬗变,前几个方面的变化都会直接、间接地通过社会心理的变化反映出来,它们受着社会心理或超前、或滞后的影响”。因此,消极社会心态势必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人是现代化的主体,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实际承担者,中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其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要推进和拓展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每个人的亲身参与,同时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合力。信任感和责任感是社会合力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然而,“摆烂”话语的进一步传播却会加剧社会信任感的缺乏,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信任关系,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转;导致在现代化进程中民众无法信任政府出台的政策和治理方式,怀疑甚至背离主流意识形态,进而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政治环境的稳定。“摆烂”一词所传递甚至宣扬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会降低民众尤其是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五四运动以来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无不昭示着青年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在于每个青年人的责任意识的觉醒。如今,青年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和责任,青年人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社会的建设者,是社会的力量和希望。如果“摆烂”成为大部分青年群体的集体行为,弃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于不顾,那么先辈的奋斗将毫无意义,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更是无从谈起。



四、青年群体良好社会心态的引导策略和培育路径


“摆烂”一词风靡网络的表象下是部分青年消极心态的弥散,必须在青年自身的心理状态和价值养成、网络空间文化建设和文化治理、青年实际的利益诉求等多方面采取相应的策略予以应对,引导消极社会心态逐步向积极方向转轨。

(一)加强青年心理素质,深化青年主流价值观的培育

一是加强青年心理素质教育,积极消解潜在的心理隐患。当代青年群体普遍成长于物质丰富的独生子女家庭,没有经历过时代的大风大浪的同时承载着家庭以及社会过高的希望和关注。处于保护罩之下的青年们心理脆弱成为普遍现象,抗挫折的韧性和耐力不强。此外,长期处于时代顺流中的青年人倾向于过分夸大和畏惧社会转型带来的诸多问题和挑战,无法以平和理性的态度面对社会发展中的困境。因此,一方面高校应充分认识加强青年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工作体系,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工作机构。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文化周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心理状态,科学看待自身的各种心理问题,自觉进行积极心理调适,增强心理韧性。同时培养青年群体攻坚克难、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要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测评工作,有针对性地对有心理障碍、抑郁倾向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导或咨询,针对学生做事动机减弱、低自我效能感、悲观无助等心理状态提供实时的服务,进而改善社会青年整体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要引导青年既看到社会存在的问题,还要看到整个社会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问题进行的积极努力,在理解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以积极的社会心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二是深化青年主流价值观的践行培育,引导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念。消极社会心态的背后还反映了泛娱乐主义、群体性虚无等错误思潮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抬头,因此要加强对青年群体主流价值观的践行培育,构建正向的价值观念,转变消极社会心态的基调。第一,加强网络空间主流价值观的培育。网络空间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已成为社会交往以及信息传播的主要场域,我们要深刻意识到多元文化思潮在网络空间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转变主流价值观的培育思路和培育方法。主流媒体应坚持发挥传播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主阵地作用,增进官方媒体在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重点传播平台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等的宣传和深度述评;设置能够引发青年共鸣的正向议题,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提高传播内容丰富程度,将官方媒体进一步打造成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切实增强主流价值观宣传培育的实效性。在加强主流媒体传播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主阵地作用之外,要在非主流媒体中加大主流价值观建设,对自媒体、各种亚文化社群的传播内容要把好关。要让主流价值观适应网络多元文化和网络传播规律,将主流价值观寓于鲜活、生动的传播内容中,引导网络空间形成正向积极、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引领社会心态的积极走向。第二,转变主流价值观传播话语表达形式。“摆烂”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当代年轻人对主流价值的温和抵抗,而我们旧有的规劝式、说教式的主流价值观话语传播模式无疑会激发青年的逆反心,加剧这种抵抗。要增强青年对主流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就要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话语方式大众化、年轻化,由文本式的宣传转换为对话式的引领。要贴近青年人的生活,熟悉青年人的话语风格,主动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变化、新要求,用青年人乐意接受的方式将主流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讲明白,引发青年人的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鸣。

(二)加强网络空间文化建设和文化治理

一是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构建积极网络文化。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青年人以愈发积极的姿态投身于网络空间的文化生产之中。网络空间文化内容多元化的同时也助长了诸如“丧文化”等消极亚文化的进一步蔓延。当代青年的文化建设已然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互联网的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对当前网络空间文化产品存在消极化、娱乐化、流量为王等问题,要进一步加强网络空间文化的内容建设,扩大主流文化在互联网平台中的主导性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积极向上的网络空间文化内容,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内容,将蕴含其中的积极进取、包容开放等先进思想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再创作,使之与消极悲观、庸俗落后的消极网络内容进行对冲,遏制负面网络内容对青年群体的不利影响,增强主流价值观对青年群体的引领作用。同时,要把握好当前青年人偏好的载体表达和言语特点,突破传统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将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和积极内容利用动漫、短视频等深受青年认可的平台和方式进行传播,打造一批积极向上、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优秀网络文化成果,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青年群体价值的形成,引导青年群体积极参与积极网络文化内容的建设与传播。

二是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优化网络文化环境。首先,要加强网络空间的法治化和制度化建设。坚持依法治理网络空间,制定和完善网络空间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发挥法律法规对维护良好网络秩序的保障作用。严厉打击恶意煽动网民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网络平台及主体,追究违法网络信息制造者的言行,从而避免煽动性事件引起的网民消极情绪的扩散。其次,要增强网络空间的规范意识。培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伦理和行为规则,规范网络内容生产、信息发布和传播流程。主管部门要履行好监管责任,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网络空间更加清朗。健全网络不文明现象投诉举报机制,动员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监督,共建清朗和谐的网络空间环境。最后,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对网络舆论进行精准把控,对可能引发青年群体消极情绪和不良心态的负面议题和热点话题,要及时发现和遏制。一方面,媒体应主动设置议题,对新闻进行筛选,树立先进榜样,传播正能量,引导网民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信息内容把关,对应该将什么样的信息纳入传播渠道做出合理研判,谨防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主动引导社会舆论朝着党和人民所期望的、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发展。

(三)关注青年的利益诉求

青年消极情绪蔓延的实质是青年面对现实生活中“向上流动”的阻力后的奋斗欲望的衰减,因此,关注青年人的利益诉求,解决青年人升学、就业、住房、成就感和获得感减弱等刚需问题是解决其消极情绪的重中之重。

一是解决升学、就业、住房等刚需问题,夯实青年群体社会心态优化的现实基础。升学难、就业难、住房难是横亘在青年的现状与理想面前的一座大山,因此,必须强化社会合力,系统性解决对青年发展阻滞较大的问题。在教育资源方面,要做好优秀教师流动机制、城乡教师交换机制,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领域的公平性;在促进就业方面,做到深挖就业岗位、创新招聘方式、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鼓励创业等举措;在解决青年人住房难问题方面,须为青年人才提供住房保障、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健全租房市场等,保障更多青年人才进入大城市后的住房问题。

二是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积极化解青年群体消极心态产生的现实因素。“当前,人力资源市场不同学科专业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供给存在结构性错位,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导致一些专业人才紧缺,而另一些专业就业存在困难,造成就业结构性失衡。”要对不符合市场人才需要和行业发展的学科进行调整,对人才需求较少的专业适时地予以取消,并根据市场和时代的发展要求增添、合并相关专业。缓解劳动力市场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促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三是多方合力提高青年群体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涵育青年群体形成正向社会心态的评价体系。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中,社会结构与经济技术迅速发展,相应地,我们的一些长期固有的思想观念也要随之发展变化。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系极力宣传各行各业的成功者并将其作为榜样,这就导致整个社会形成根深蒂固的以成功为导向的单一评价体系。单一评价体系是青年获得感和成就感降低的直接原因,青年人转而寻求“摆烂”也正是源于此。因此,国家要有意识地推进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改变固有的单一评价标准,转变唯分数论的固有思维,改变以物质成就作为评判他人的价值取向,立足于青年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鼓励青年人在多元化的领域发展自身,满足青年的多元发展要求,从而提高青年群体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五、结语


在分析“摆烂”一词背后的社会心态时,我们很容易以全面否定的眼光审视和批驳青年群体,认为“摆烂的一代”是无可救药且自甘堕落的,并对青年群体的未来投不信任票,认为其消极的精神风貌不能担当时代大任。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时代标签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结构性困境,造成青年群体“摆烂”心态的主因在于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向上流动的渠道变窄,以及独生子女背景下个体过高的自我期许与奋斗中的无力感与挫败感造成的精神压力。

因此,一方面,我们首先要倾听青年群体的诉求,在困扰其最多的升学、就业、住房等现实问题上多加帮扶。其次要提升对青年群体心理问题的关注,多方合力解决其低自我效能感等心理问题,解决青年群体的精神压力。我们同时要减弱媒体对负面情绪的过分渲染,破除负面信息茧房化的消极影响,以主流价值观引领网络空间建设,为青年群体打造积极、乐观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以平和的眼光面对青年群体“摆烂”“躺平”的消极心态。从曾经的“垮掉的一代”“迷惘的一代”到如今“摆烂的一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困境,每一代青年群体在成长中都会面临自身的失意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但是,精神的失落和行为的反叛同时也反映了青年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历史的车轮总是不断向前,只有一代代人对社会现状不断地反思与批判,我们才能不断地解决现存社会问题,开创更加先进、更加公平、更加美好的未来。



END

本文刊发于《甘肃理论学刊》2024年第1期。为便于阅读,注释和参考文献从略。欢迎分享转载!

引用格式

李东坡,尚德琛.“摆烂”热词背后青年群体消极社会心态问题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24(1):119-128.

(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往期回顾

REVIEW

选题指南 | 《甘肃理论学刊》2024年(点击阅读)

投稿须知 | 《甘肃理论学刊》2024年(点击阅读)

马硕 | 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三重逻辑(点击阅读)

联系电话:0931-7752998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北滨河西路456号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封面文章 · 李东坡 尚德琛 | “摆烂”热词背后青年群体消极社会心态问题研究】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houdi.cs-ej.cn/quote/497.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成事e家移动站 http://houdi.cs-ej.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