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曾经说:
如果说我们有什么本事的话,那就是我们能够弄清楚我们什么时候在能力圈的中心运作,什么时候正在向边缘靠近。
那些讨论「能力圈」的内容都不太通透,看完之后也是云里雾里的,感觉懂了,但是想要界定自己能力圈的时候却模棱两可,想要扩展下能力圈也无从下手。
最近重读《穷查理宝典》,以及和查理·芒格相关的一些书籍,对能力圈又增加了一些浅薄的认识,最终整理成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抛砖引玉,如果你对我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或者认为我的内容有错误的地方,恳请留言指正。
文章分 6 个部分,内容较长,建议先收藏再阅读:
1.「战争迷雾」视角看能力圈
2. 界定能力圈的 2 个方法
3. 找到清晰的边界
4. 能力圈的 3 个误区
5. 「飞行模拟」稳固能力圈
6. 怎样发展能力圈
什么是能力圈?字面意思,给能力画个圈,能力所及范围就是能力圈。
所以很多描述能力圈的图片是这样的。
但是,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极其容易误导人的。
如果是这样的认知,将严重影响对自己能力圈的界定和扩展。
我对能力圈的理解是这样的:
能力圈不是一个圆圈(废话)。
能力圈没有清晰的边界。
能力圈不是扩展得来,而是发展、生长得来。
这三个理解可以从「战争迷雾」的视角来解释。
对于战争迷雾,玩过对战、战略之类游戏的同学应该不会陌生。
只有自己走过的、探索过的地方,才能在地图上点亮。否则,就是一片黑暗。
有的同学说没有玩过游戏,不懂什么叫战争迷雾,没关系,你可以回想下在浓雾里面行走的经历。
四周一片朦胧,你知道前面有路,但是不知道有没有恶狗拦路。
你能看到前面有灯光,但是不知道去往灯光的方向,路况怎样。
这条路你能走通,说明你至少找到了一条路,能避开所有的坑,去到你想去的地方。
不能点亮的区域呢?要么是有打不过的 BOSS 阻止你通过,要么是路上的坑太大了你迈不过去,要么是你探索不够,还没有找到路、找对路。
在点亮的区域和黑暗的区域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而是一层朦朦胧胧的薄雾。
可能是你觉得点亮的区域够大了,暂停了探索。也可能是你看到薄雾下面忽隐忽现的 BOSS 的轮廓,不敢再往前一步。
最终我们只能在已经点亮的区域里面打转转。
这个解释能力圈的思路对不对呢?我们看看查理·芒格是怎么说的。
对于投资,芒格说有三个选项:
可以投资,
不能投资,
太难理解。
巴菲特和芒格不投科技公司,是看不懂吗?不是。如果看不懂,那么就是能力圈外,直接就不能投资。
他们把科技公司归为「太难理解」,因为有 BOSS 打不过、有坑跨不过,比如无法确认科技公司的安全边际在哪。
这个太难理解,刚好是一个能力的过渡区域。不是不懂,又没那么懂,似懂非懂,属于巴菲特说的能力圈边缘。
如果是画一个有清晰边界的圈,圈内就是能行,圈外就是不行,那么「太难理解」就没有地方放。
而在能力地图上,点亮与黑暗中间的薄雾区域,可以完美地容纳「太难理解」这个选项。
所以老曹认为战争迷雾这个思路问题不大。
所谓能力圈,就是在布满战争迷雾的「能力地图」上探索,那些能够点亮的区域就是能力范围。
因为每个人探索过的能力地图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能力圈都是奇形怪状、独一无二的。
能力圈的扩展也和探索地图类似。
地图的点亮不是一圈一圈点亮的,而是自己在点亮区域内不断磨炼、提高能力,直到能够打败拦路的 BOSS,跨过路上的大坑,找到进入新地图的那条路,然后才能点亮更广大的地图。
巴菲特和芒格从难以理解科技公司到重仓苹果,抄底阿里巴巴,是顿悟的吗?不是。是通过十几年的探索,找到了迷雾下的突破口,点亮了投资科技公司的能力地图(至少是一部分)。
探索并突破是点亮能力地图的唯一方法,这和一圈一圈的扩展能力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仔细理解下「地图和探索」的意义,你会发现对能力圈的认知和应用要清晰很多。
怎么应用?接着往下看。
前面说「能力圈是能力地图的点亮区域」,但是有一个问题,能力地图在哪?
我虽然用了能力地图这个概念,但是很遗憾,我们并没有现成的地图,我们有的只是一张布满迷雾的白纸。
这个能力地图需要我们自己画。
当然并不是真的拿出纸和笔来画地图,画图不是目的,目的是界定能力圈。
怎么界定能力圈?沃伦·巴菲特给了一个方法:
围绕你能够真正了解的那些企业的名字周围,画一个圈,然后再衡量这些企业的价值高低、管理优劣、出现经营困难的风险大小,排除掉那些不合格的企业。
比如平面设计、视频制作、营销推广、运营管理,列出来,能做的就放到图表里。
比如,我觉得自己能做标志设计,打了个 80 分。这个 80 分的标准是什么呢?
- 使用 80% 的软件功能?
- 超过 80% 的设计师?
- 能让 80% 的客户满意?
- 比原研哉设计的小米 Logo 差了 20%?
这些都太主观了。
需要对自己的能力有十分清醒、明确的认知,打分才能比较准确。这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比较难的。
另外我们列出的能力可能也不全面,可能有所遗漏,或者有所偏颇。
所以老曹再提一个界定能力圈的方法,作为补充。
从学习、工作到生活,我们总会有些事情是做的比较好的,能够持续取得成果的地方。
这些做的比较好的、持续取得成果的地方,就是自己的能力所在。
比如,总是能设计出让人眼前一亮的 logo,策划出让用户热情高涨的活动,通过数据分析出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有的时候取得成果的能力是多元的,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对取得成果的原因进行细分。
比如,每接手一个产品,总是能让用户快速的增长,那么「用户增长」是一个能力。
除了自己回顾成果,也可以借助同事、朋友的力量。回想一下,别人总是喜欢找你帮忙解决什么问题,或者别人认为你突出的能力是什么。
别人愿意来找你解决问题的前提,自然是因为你展现了相应的能力。
比如虽然自己的销售业绩不好,但是其他的同事甚至领导却喜欢找你分析销售方案和客户。那么可能自己其实不适合直面客户,幕后的方案制定、分析指导才是能力所在。
通过回顾成果,可以让上一步绘制的能力地图更加全面、完善,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也会更加客观。
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能力圈也好,能力地图也好,都不能代表你的真实能力。再精细的地图,也可能有所遗漏、错误,和真实的地域有所偏差。
对于能力圈的界定,查理·芒格也有自己的方法,不过我觉得芒格的方法更适合确认能力边界。
沃伦·巴菲特曾说:
你必须弄清楚自己有什么本领。如果要玩那些别人玩得很好、自己却一窍不通的游戏,那么,你注定一败涂地。 要认清自己的优势,只在能力圈里竞争。
相比于能力圈的大小,是否有自知之明、能否确认能力圈的边界更加重要。
用巴菲特的「画圈」和老曹的「回顾」方法界定能力圈之后,我们能力地图的版图已经比较清晰了,但是在边界上还是比较模糊的。
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可以用芒格的方法。
提到能力圈边界的时候,查理·芒格这样说:
在界定能力和遇到事情的时候,反问下自己,对于做这件事情,做到要求的程度、取得要求的成果,心中是否有所疑虑。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自己可能已经处于越界的边缘了。
什么叫有所疑虑?说的通俗一点,就是遇到事情的时候,会不会慌。
拿游戏举例。
假设你刚出新手村,正在广阔的地图上肆意地蹦跶,结果突然看到一个 100 级的精英怪兽朝你冲过来,你会不会慌?想不想逃?
把这种慌张的、越界的感觉不断减少,不断反问自己「使使劲能不能打过」,那种使使劲能打过的怪兽、解决的问题,就是能力圈的边界。
刚出新手村,100 级的怪兽打不过,正常。那么 50 级呢?打不过,打不过。
好,30 级呢?20 级呢?还打不过。没关系,再降。
那么在地图上蹦跶的时候,就不要跑到超过 15 级的地方,以防暴毙。
换句话说,当下的你能点亮的能力地图,就是 15 级以下的地方。
这个安全的领域,是自己探索出来的。
工作也是类似的道理。
比如,让你设计一个 logo,宣传新品要用。你会慌吗?
- 你说,我会 PS、AI,设计一个 logo 小意思,不慌。
- 你说,我不会 PS,但我知道创可贴之类的工具,设计一个 logo 也没问题,不慌。
- 你说,我啥也不会,但我会安排一个人去做。
注意,我们在说「能力」,所以前两个「你」是有能力做一个 logo 的,而第三个「你」虽然能得到一个 logo,但设计一个 logo 绝对不在「你」的能力圈之内。
现在这个问题改一下:你要设计一个新 logo,设计费用 200 万。你会慌吗?
会。
那么,20 万呢?2 万呢?2000 呢?
嗯,使使劲能设计个值 2000 块钱的,那么价值 2000 元的 logo 就是你的能力地图的边缘地带。
这个边界应该足够清晰了。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我怎么知道自己能不能打过 15 级的怪兽、做 2000 元的 logo 呢?
探索,尝试。打不打的过,试一下就知道了嘛。
当然是从低级往高级尝试,不断的探索自己能力的极限,不断的反问自己,去找那种有点慌的感觉。
扩大能力圈也好,稳固能力圈也好,都要先确定自己的能力圈边界,承认有些事情是自己看不懂的、做不到的、解决不了的,做到有自知之明之后,才能找到扩大和稳固能力圈的方向。
不过,在扩大和稳固能力圈之前,我们需要先防止自己陷入能力圈的误区之中。
对能力圈的认知误区老曹我总结了三种:
- 把结果当能力
- 把见过当能力
- 认为能力圈一成不变
如果你有更好的或者不同的看法,可以留言讨论。
我先说第一种,把结果当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取得的结果,并不是自己能力带来的,而是有很多外部因素影响,甚至是走狗屎运。
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
「三个人坐电梯从一楼到十楼。一个原地跑步,一个做俯卧撑,一个用头撞墙,他们都到了十楼。
「有人问他们是怎么到十楼的?
「这个说我是跑上来的,那个说我是做俯卧撑上来的,还有一个说我是用头撞墙上来的。」
查理·芒格评价某些成功的 CEO 的时候也讲过类似的话,他说:
想一想,牛市的时候人均股神,自己买的股票也涨的不错。但自己真的有选股炒股的能力吗?
想一想,彩票中 500 万的人,真的有挣 500 万的能力吗?
抛硬币次数多了,还能连着扔出 17 次正面呢。(参考:连续抛10000次硬币,揭秘彩票黑幕!)
把结果当能力,那么结果就是凭运气挣的钱,最终又凭自己的实力输掉。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上一节还说可以「回顾成果」来界定能力圈,现在又说「不能把结果当能力」,那么成果和结果的区别是什么?
客观上看,成果和结果极其相似,但含义是不同的。
结果就是结果,无论做了什么,做没做什么,最终取得的就是结果,不是自己所主导的。
成果是自己通过能力获得的,换句话说,自己可以通过付出能力,来影响甚至主导最终的结果。
再说简单点,「结果」不一定能重复获得,但是「成果」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重复获得。
在界定能力圈的时候,可以想一下,自己能否重复取得类似的结果。能,就是有能力,否则就没有相应的能力。
我有一个朋友,开民宿的,有天和我讨论起做抖音的事情。
我找了几个同城的民宿账号给她看,她看了一眼说:
「哎呀,不就是对着镜头唱唱歌嘛,不就是拍拍海边的风景嘛,不就是去采采茶叶嘛,我肯定做的比他们好。」
过了一个多月,我问她抖音做的怎么样了,她说:
「哎呀,现在太冷了穿不了漂亮的裙子,天气不好拍的视频不好看,山上风那么大没办法开直播...」
所以到现在,一个视频都没有拍出来、一场直播都没有做起来。
我相信你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这样的同事:
- 一个事情看一遍,就觉得自己懂了;
- 既然懂了,就觉得自己就能执行了;
- 既然能执行了,就觉得自己能做的超级棒。
但是真把事情交给他的时候,要么做不出来,要么做的完全不对。
- 野生纯天然
- 见过好体系
- 建过好体系
第一个「见过」,是见识过、经历过,但是没有实操过,不懂背后的逻辑,却自以为懂了,一上手可能直接就掉坑里,或者进到死胡同出不来。
第二个「建过」,是建设过、主导过,能够解决遇到的问题( 地图上的 BOSS ),避开所有的大坑,找到合适的路径,从零开始建成一个体系、操盘一个项目。
很简单,有能力就去做嘛,取得成果,点亮地图,别人自然不会质疑你的能力。
你学到了一个方法,你怎么知道这个方法适合你自己的情况呢?你怎么知道自己能够因地制宜的去使用它、改造它呢?
最终还是要自己亲自去试过,才能知道这个方法的局限和优势所在,才能清晰这个方法的适用条件,才能验证自己会不会用、能不能用这个方法。
做成了,才能说自己是真正掌握了这个方法,有使用这个方法的能力。从「见过」变成「建过」,从知道变成能做。
否则就不要把见过当能力。
一个能够 100% 确定的事实是,世界的运转不会因为我们个人的意志而改变。
世界一直在变,而且变化越来越快、变得越来越多。永远都会有新鲜的事物出来,也永远都会有沉入海底被人遗忘的事物。
想要更好的适应世界,我们只能优化、升级自己的能力圈,否则就会被这个时代抛弃,成为默守陈规的人。
前段时间《指环王》重映,评价很差。
是电影变了吗?不是,是看电影的人变了。
很多人说年轻人不懂欣赏,其实不是,是我们这些「中老年人」不懂现在的世界了。
想一想,你看京剧的时候是不是昏昏欲睡?这是「国粹」哟,老一辈也说我们不懂欣赏的哟。
这就是现实。
我们早晚会被世界抛弃,会被后辈超越。我们能做的就是优化、升级自己的能力圈,别被这个时代落下,至少也别落的太远。
但是很可惜,很多人却认为能力圈一成不变。大概有两种体现:
- 能力圈不需要扩大,不需要升级,
- 已有能力圈没有盲点,也不会退化。
对于第一种不需要太多讨论。世界一直变化,落后就要挨打,想要不被落下,能力圈就得扩大。
对于第二种,很多人往往会忽视,或者说,重视不够。
玩游戏的时候,探索过的地图是被点亮了,但是不久之后,这片地图还会被战争迷雾重新覆盖。
我们只能知道迷雾下的地形是什么样的,但是迷雾之下有没有出现新的 BOSS,有没有隐藏敌人的部队,不知道。
也就是说,这片曾经点亮的地图成为了半未知的状态,我们的能力圈出现了盲点。
有个玩笑话,说人生的知识巅峰是高考结束的那一刻。
这其实是实话,我们在高中学到的知识,成为自己能力圈的知识,由于缺乏练习、巩固,慢慢地都退化了,重新被战争迷雾笼罩了。
举个例子。
有次周末早上大雾,我说:「今天是个好天气啊,可以出去玩。」
夫人就问我说:「你看天气预报了?」
我说:「大雾之后是晴天,这在初中地理就学过了。」
类似这样的知识,就是缺乏实践、疏于应用、懒于回顾,被战争迷雾覆盖后,成为了遗忘的区域。
不只是知识会遗忘,能力也会退化。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领导?
曾经是优秀的产品经理,做出过极其优秀的产品、业绩,但是和他沟通的时候,却发现他对用户、对市场、对产品的理解漏洞百出,感觉就是一个傻B。
为什么呢?
产品经理升职做管理之后,不再直接设计产品、调研用户,也没有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心思用在了办公室政治、完成 KPI 、和其他部门争资源或者甩锅上,产品能力圈没有扩大,反而退化了。
所以能力圈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扩大,更需要稳固。
怎么做?继续往下看。
还记得在第一节中我对能力圈的 3 个理解吗?其中第三个是:能力圈不是扩展,而是发展、生长。
但是很多人在发展能力圈的时候是急躁的、盲目的,把发展变成扩展。
怎么急躁?还没有稳固好自己原有的能力圈,就急着去扩展。
5.1 稳固能力圈是发展的前提
查理·芒格曾经这样说:
我认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最好的策略是掌握专长。一个医生,既是肛肠科的、又是口腔科的,谁敢找他看病?
用能力地图来解释,就是对于自己领域内的东西特别熟悉,能力地图内没有被迷雾覆盖的盲点,能力地图不能说被 100% 点亮,也得点亮了 80、90%,能独自解决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
换句话说,自己的能力圈足够稳固,能够作为自己成长的「地基」。
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没把自己的工作吃透,却急躁地去发展能力圈。地基不牢,基础不牢,结果自然是失败的。
要么是能力不够,无法消化新的能力;要么是累积不够,无法负担新能力的支出。
就好像新手村的任务还没做完,就着急去下野外副本。结果等级也不够、技能也不熟,死了几次后连买药、修装备的钱都没有了。
所以在发展能力圈之前,先要把自己当前的能力圈稳固好。
怎么稳固呢?可参考查理·芒格的方法。
游戏里面点亮的地图会被战争迷雾重新覆盖,特别是一些战略要地,被覆盖之后导致信息缺失,很有可能让自己的局面陷入被动。
怎么办呢?有两个应对方法:
- 派小兵出去巡逻
- 定期插眼
两个方法的目的都是尽可能保持地图的点亮状态,防止被战争迷雾覆盖。
我们也可以把这两个方法用在稳固能力圈上,总结成四个字,就是查理·芒格建议的方法:飞行模拟。
驾驶飞机,需要熟练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并且进行大量的严格训练,以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因为飞行员的一个错误判断、操作,都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灾难。
但是不可能让飞行员一直在天上练习,成本太高;也不可能给飞机人为的制造故障,那样太危险。怎么办?用模拟器进行飞行模拟。
简单的说,就是在地面上去模拟飞机的操控,和遇到的各种问题,来巩固飞行员的技能。
所以 110 多年前就有了飞行模拟器,并且一直使用、改进、发展到今天。
根据民航空教中心分析,整个迫降过程中有 36 次犯错误的机会,每一个错误都是致命的,但是刘传健机长一个错误都没有犯。
刘传健机长不但凭目视驾驶飞机,手工操控降落,而且在整个过程中进行了特别多特别多的安全考虑,比如在放下起落架之后,还给自己留了 20 多海里的速度余度,防止落地过程中发动机突然停机。
根据相关的采访,空军的飞行训练中,玻璃爆裂后的处置是必须进行模拟训练的科目。
玻璃爆裂是小概率事件,很多飞行员飞一辈子也不会遇到,但是一旦遇到了却不会处置,那就是机毁人亡。训练的时候也不可能在天上让飞机的玻璃爆裂,所以就要模拟训练。
刘传健机长作为飞行教员,进行过很多次玻璃爆裂的训练指导。所以,处理玻璃爆裂的问题,绝对在刘传健机长的能力圈之内。
但是,3U8633 航班的玻璃脱落问题更加严重,是从来没有遇到过、模拟过的情形,处在了能力圈的边缘。
幸运的是,刘传健机长使了把劲,把这个能力圈边缘的问题解决了。
刘传健机长牛 B!
飞行模拟能够在复杂的飞行驾驶中被广泛应用,说明是极其有效的,我们当然也可以把这种方法用在稳固能力圈上。
怎么做呢?
查理·芒格是这样说的:
大多数软科学专业学院应该更多地使用最好的商业刊物,比如说《华尔街日报》《福布斯》《财富》等等。这些刊物现在都非常好,可以承担飞行模拟器的功能:它们报道的那些事件往往有错综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让学生试着用各个学科的知识来加以分析。
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找我们自己的飞行模拟器。这个模拟器必须是能调用我们当前的大部分能力,甚至是略微超出我们当前的能力圈的。
比如做平面设计的,可以收集优秀的、大师的或者知名机构的作品,尝试去分析设计思路、进行复刻。大师做一个 logo 凭什么值 200 万,自己怎么去做出 200 万的价值。
比如做运营的,发现竞争对手上线了一个活动,可以去尝试分析他们的思路和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环节,存在什么漏洞,如果自己做会怎么做,如果自己的产品要做类似的活动又该怎么做。
通过飞行模拟,不断的熟练技能,唤醒沉睡的知识,就像派出了巡逻小兵一样,让被迷雾覆盖的地图重新点亮。
而且在不断的模拟训练中,也可以总结一套事情的处理流程,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能快速应对。
比如通过分析资料、请教他人、模仿练习,自己完成了一个价值 200 万的 logo 的模拟设计。在模拟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做和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就可以固化下来,成为自己的一套操作流程。
虽然现在只能做 2000 块钱的 logo,但 2 万、200 万的 logo 模拟设计的多了,有自己的流程了,真正遇到的时候心里也不会太发慌,一使劲可能就做成了。
遇事不慌,处变不惊,不就是因为对于要处理的问题胸有成竹吗?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是在「飞行模拟」,要当成自己真的在设计 200 万的 logo,真的在策划一个活动。要真的动用我们的所学,调用能力圈内的一切技能,去把设计、活动完整的做出来才可以。
不能仅仅是动动嘴皮子,说要这样做那样做,然后不行动。这样就陷入了「把见过当能力」的误区,起不到稳固能力圈的作用,失去了模拟的意义。
能力圈稳固之后,就可以考虑发展能力圈的事情了。
上一节提到,很多人在发展能力圈的时候是急躁的、盲目的,把发展能力圈变成扩展能力圈。
急躁的表现是没有稳固好自己的能力圈就去发展新的能力,那么发展能力圈时的「盲目」是什么表现呢?
跳脱出自己的能力圈,去追求不切实际的能力,就好似搭建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一样。
巴菲特和芒格是这么说的:
巴菲特说:
显而易见,无论在什么环境中,投资者都应该拓展自己的能力圈。
芒格补充说:
如果有这个本事的话。否则,最好别轻举妄动。
巴菲特表示赞同,并且说:
你要持之以恒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是别勉强,别逼自己,非想要更高的能力,甚至脱离客观现实。
怎么发展的?探索,突破。
到达能力地图的薄雾区域,然后跨出一步,就能点亮新的地图。
如果这一步跨不出去,说明能力不够,或者方向不对。
还是以游戏打比方。
新手村的探索度达到 100% 了,新手村提供的经验、金币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了,想要去更大的地图怎么做?
当前的工作能力有哪些是需要补足的?
自己的人生规划上想要发展哪些方向?
在需要补足和发展的方向上,探索处于自己能力圈边缘的问题,找到突破口,解决掉它,就获得了打开新的能力地图的钥匙。
以 B 站 UP 主「手工耿」举例。
4 月份的时候,手工耿做了一个懒人洗碗餐桌,有一个叫「吃了六碗粉」的网友写的评论特别好:
从最开始只是一些基本的切割和焊接,做出一些精美但不实用的东西,到后来一步一步开始有或复杂或简单的机械结构,再到后来电的引入,一直到现在,说实话这台洗碗机不仅真的实用,其内部原理实际上包括了很多机械传动与机电控制的知识。
……
手工耿的作品就是一步一步成长的,从模仿三爪拉马设计的螺丝瓶起子,到竟然能跑的肥皂盒汽车,作品的跨度十分巨大。
而且不仅仅是制作的作品,视频的拍摄和制作也是在进步,最开始就是手机录一条,后面开始有场景的衔接,甚至会设计相关的剧情,能看出在视频上也是下了工夫的。
手工耿的能力圈是一步到位或者一下子扩展的吗?不是。是在这三、四年的时间里一项一项的探索、突破、发展的。
简单、大致的画下手工耿能力地图的发展路径。
发展的起点:最基础的能力圈,切割焊接 →
想要让作品动起来 → 探索突破 → 进入机械传动地图 →
手工耿了解全部的机械设计知识了吗?没有。掌握全部的电气控制技能了吗?没有。
所以,想要稳妥、有效的发展能力圈,就需要思考下这两个问题:
- 当前的工作能力有哪些是需要补足的?
- 自己的人生规划上想要发展哪些方向?
在需要补足和发展的方向上,探索处于自己能力圈边缘的问题,找到突破口,解决掉它,获得新的能力。
如此,能力的发展才是连贯的,能够让自己持续增长、不断进步的。
如果为了发展而发展,就会急躁、盲目,变「发展」为「扩展」,导致新的能力和自己的实际条件割裂,看似能力圈扩大了,得到的却是空中楼阁。既对自己当前的能力没有助益,新的能力由于缺乏实践、应用的环境,还会遗忘掉。
切记,发展能力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工作。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能力圈里面去做事。
这篇不太有趣的文章能够看到这,我想你大概是希望能够发展自己能力圈的。
那么,你为什么想发展自己的能力圈呢?
老曹以为,发展能力圈的原因大概可以分为内、外两种因素:
- 内在的意愿。比如对新的能力有强烈的兴趣、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收益。
- 外在的压力。比如家庭生活、工作业绩、社会地位的压力等等。
不过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因素,最终都会回归到内在因素:自己心里必须真的想要去改变、去发展,才会有发展的动力。
如果一个人失去希望了,躺平了,那么再大的外在压力也无法让这个人去改变。
只有自己真的去做了,才会慢慢的有结果,能力也会慢慢的增长。
所以很多时候发展能力圈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
那么,你为什么想发展自己的能力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应该是:我需要发展能力圈。
而是:我想要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工作。在我想要的东西前面,有问题阻挡着我,现在我需要想办法解决掉这些问题。
当问题被解决掉,自然而然就获得了和问题相匹配的能力。
但是很多人会急躁,总想像别人一样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然后就会变得盲目,去追求不切实际的能力;空中楼阁倒塌之后更加焦虑,因为自己投入了精力却一无所获。
张一鸣讲发展速度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
想要收获粮食,就不能拔苗助长。
想要每天更多金蛋,就不能杀掉下金蛋的鹅。
焦虑对于达成结果没有任何帮助,行动才可以。
查理·芒格有句话说的特别好:
我不断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过越好,他们不是最聪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奋的,但他们是学习机器,他们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
只要我们每天都在进步,我们的能力圈终将发展的健壮而强大。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12000字,讲透「能力圈」:界定、发展和误区】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houdi.cs-ej.cn/quote/380.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成事e家移动站 http://houdi.cs-ej.cn/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