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日益强烈。
从《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制定,健身作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成为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社区健身房的设施设备是否充足、经营管理是否到位、供需关系是否平衡,都值得我们细致观察与思考。
设施设备须改进
走访中,居民健身愿望强烈,常常抱怨设施设备“不够用”。
殷行社区市民健身健康中心分为上下两层,一楼“乐活空间”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除3台跑步机、5台椭圆机外,其余都是理疗类设备。
刚结束锻炼的一位阿姨告诉记者:“红外线理疗仪只有一台,一进健身房就必须马上登记,先排上队。”
src="https://images.shobserver.com/img/2021/3/2/d08ad6a771ec409788d99567846954c1.jpg" data-echo="https://images.shobserver.com/export_img/2021/5/16/6ca768b70b454962b4db79b1cefe50d7.png"/>中心唯一一台红外线理疗仪
“3台跑步机也不够用,常常要等。”与她同行的另一位阿姨补充道。
长白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有乒乓球室,有两张乒乓球桌。一位大爷表示:“这么大的街道,只有两台乒乓球桌,不够用,还经常抢。”据了解,长白新村街道60岁以上人口占街道全部人口数量近40%,而殷行街道60岁以上人口占街道全部人口数量已超过44%。
记者走访了多个社区健身房后发现,它们的空间普遍较小,尤其是一些较为老旧的百姓健身房,大多20平方米左右。
江浦社区健身俱乐部成立于2004年,空间极为促狭,乒乓球桌不得不摆放在入口处,靠近一边的座椅。在运动过程中,乒乓球经常滚落到座椅下,捡球的市民、刚进门的市民与坐在椅子上休息的市民之间彼此影响,有安全隐患。
安顺路的新华社区百姓健身房已开业十余年,位于两栋建筑中间的夹缝处,门脸很小,外观上十分不起眼。
src="https://images.shobserver.com/img/2021/3/2/d08ad6a771ec409788d99567846954c1.jpg" data-echo="https://images.shobserver.com/export_img/2021/5/16/ffc6273ad41446bba57695f82098baec.png"/>
由于场地空间的限制,这里的6台跑步机被放置在大厅,人员流动频繁,大门常常敞开,跑步锻炼体验并不好。
金桥镇碧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的情况则是,大厅内仅摆放着一台跑步机、两台椭圆机,此前在疫情影响下一度不对外开放,健身器材成为堆放杂物的“预留地”。
src="https://images.shobserver.com/img/2021/3/2/d08ad6a771ec409788d99567846954c1.jpg" data-echo="https://images.shobserver.com/export_img/2021/5/16/99fde0c8dbc645e3aba8a2623048a94a.jpg"/>
“我们这里不是健身房,就是文体活动中心。”一位路过的工作人员说。
除健身器械外,更衣室、淋浴房、饮水设备等配套设施也是市民健身体验中重要的一环。在社区健身房,配套设施还处在“保基本”的阶段。
殷行社区市民健身健康中心、新泾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没有淋浴房和更衣室,只提供储存物品的置物架,大多数市民都需要换好衣服前来锻炼。
位于平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内的百姓健身房外配一个更衣室。
src="https://images.shobserver.com/img/2021/3/2/d08ad6a771ec409788d99567846954c1.jpg" data-echo="https://images.shobserver.com/export_img/2021/5/16/5d20f74c5bb841b1ada827c42dfa53c1.png"/>
据管理员说,这里几乎没有人用,“太小了,不乐意用”。
新华社区百姓健身房内设有淋浴间,但管理人员并不想带记者前去查看。洗澡服务需要另外收费,来锻炼的居民基本也不会用。“这里毕竟是社区健身房,条件稍微简陋一些,夏天可能还行,冬天洗起来会有点冷。”管理人员说。
“我们还挺希望能有个儿童托管区,很多朋友要带小孩,就没法来锻炼了,挺可惜的。”当被问及还希望健身房的硬件设备有哪些改进时,殷行街道的两位居民这样说。
经营管理待完善
《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规定,公共体育场馆应当按照项目要求,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
但社区健身房似乎很难界定,是否必须按“公共体育场馆”来执行存在争议。而现实是,指导员缺失,管理人员权责模糊。
新泾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健身房拥有超过100平方米的开阔空间和数量充足、种类丰富的健身器械,但管理较为松散,仅配有一名没有经过相关职业资质培训的管理人员,居民使用健身器材“全靠自助”。
src="https://images.shobserver.com/img/2021/3/2/d08ad6a771ec409788d99567846954c1.jpg" data-echo="https://images.shobserver.com/export_img/2021/5/16/956ef3622b4a4910b1bbd64e54f015a1.jpg"/>
健身房墙面上标注的收费标准显示,个人年卡为300元,月卡25元,但该管理人员说实际并不需要花钱,来了就可以用。
江浦社区健身俱乐部也采用相似的自助方式,健身房内没有配备体育指导员,仅有一位前台阿姨负责登记出入人员信息。在记者问及有关健身房日常维护情况时,她表示并不了解,“我只是一个打工人”。
也有些社区健身房配备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平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位于怀德路399号,从2012年开始就有社区百姓健身房。管理人员向记者出示了上海市市民健身房管理人员培训证书,并表示,课程培训内容包括器械使用和摆放规范、紧急救助方法等。
该健身房总面积约50平方米,设有跑步机、椭圆机等重型有氧器械十余台,每台间隙仅约50厘米。
src="https://images.shobserver.com/img/2021/3/2/d08ad6a771ec409788d99567846954c1.jpg" data-echo="https://images.shobserver.com/export_img/2021/5/16/de994d39e4eb4d34b466de6a24530389.jpg"/>
根据相关文件,健身房小型健身器械(如椭圆机)摆放间距至少1米,大型、高速健身器械(如跑步机)摆放间距至少1.5米。该管理员却表示,“能过一个人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一些社区健身房对场地管理和器械维护比较疏忽。
江浦社区健身俱乐部的器械区灯光较暗,杠铃片散落一地,无人归置,地面上还有废弃口罩。
src="https://images.shobserver.com/img/2021/3/2/d08ad6a771ec409788d99567846954c1.jpg" data-echo="https://images.shobserver.com/export_img/2021/5/16/63792c77998c4223ab5c5b92870c9ca9.jpg"/>
平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唯一一台高功率的重型跑步机已发生故障多日,管理员表示已通知健身器材公司上门维修,但至今未到。
新泾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也同样出现久坏未修的旋体腰腹训练机。
src="https://images.shobserver.com/img/2021/3/2/d08ad6a771ec409788d99567846954c1.jpg" data-echo="https://images.shobserver.com/export_img/2021/5/16/94df5dde07c14670aa7a39d740ed048e.jpg"/>
内部多个健身器械因疏于保养出现老化迹象,管理人员对日常器械保养情况并不了解。
此外,许多社区健身房采取线上管理的办法,办卡、预约、登记等均需通过微信小程序或微信群操作。这让一些老年人望而却步。老年居民表示,不懂线上操作,嫌麻烦,很少预约使用健身房。
江浦社区健身俱乐部和平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百姓健身房则采用微信群预约制度,居民需提前办卡,并在群内向管理员报名。
一位老年居民表示,曾用儿子的卡去过一次,但觉得办卡和线上微信预约“很麻烦,不太会搞”,后来就不去了。
年轻人:不愿走进社区活动中心
走访过程中,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大多数社区健身房里鲜少见到年轻人的身影。社区自建、自管、自营的健身房尤为明显。
记者在附近拦下了几个年轻人,询问他们是否知道社区活动中心有健身房,他们都表示不知道,也没有兴趣。
“社区健身房都是老年人去的”背后,透露着对年轻群体的忽视。
许多社区健身房的开放时间对上班族不太友好,只在白天开放,大部分都在16:00前结束。
当然,也有较好的案例,如控江路街道市民智慧健身中心、殷行社区市民健身健康中心,把老年人的健身区域与年轻人的健身区域作了区分。青年健身区有更多的专业健身器械,也更晚闭馆。
而这两家健身房都采取第三方托管模式。公益性体现在优惠时段上,即通过社区补贴,在特定时段减免居民锻炼的费用。不过优惠时段通常集中在17:00以前,如此一来,年轻人无法享受公益补贴。
新华街道则采取不同时段的收费方式。
src="https://images.shobserver.com/img/2021/3/2/d08ad6a771ec409788d99567846954c1.jpg" data-echo="https://images.shobserver.com/export_img/2021/5/16/c1e86f2b01974f248df5e0d3e018448a.jpg"/>
公益时段仅包含6:30—9:00、11:00—14:00,年轻人很难参与进来。
老年人:我们需要社区健身房吗
年轻人难以走进的社区健身房,是否符合老年群体的需求呢?
根据《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适合老年人的门球、太极拳、健身气功等运动项目亟须推广。
在记者走访的15家健身房中,仅殷行社区市民健身健康中心、控江路街道市民智慧健身中心配备了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平衡类、康复类、理疗类器械。
长白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居民说:“白天来健身房的人不多,退休老人就用用隔壁的乒乓室;晚上来的人多,但都是青年人。”管理人员也表示,“老年人一般就只用用跑步机”。
在新华社区百姓健身房内的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场,几位老年居民表示从来不去这里的健身房,认为自己不太适合器械锻炼,更加喜欢打球。
平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百姓健身房管理员坦率地说:“我们也不太愿意老年人来,很难管,万一出事情很麻烦。”这里的健身器械主要包括跑步机、椭圆机、拉伸机、杠铃等。而平凉路街道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占街道总人数近40%。
如此一来,社区健身房似乎陷入一种悖论:
适合的年轻人无法享受社区健身的便利和优惠,能够在优惠时段参与健身的老年人却不适合器械锻炼。服务人群的定位不清,是社区健身房利用率不高背后的重要因素。
好服务更要宣传好
让更多居民走进社区健身房,还需要进一步宣传及普及。
住在江川路街道的陈奶奶告诉记者,她和老伴经常去社区文化中心4楼跳交谊舞,并不知道3楼有健身房。
新泾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背朝街道,较为隐蔽。
src="https://images.shobserver.com/img/2021/3/2/d08ad6a771ec409788d99567846954c1.jpg" data-echo="https://images.shobserver.com/export_img/2021/5/16/72531c0495e1451c8b6f5a4f200ffbfa.jpg"/>
住在文化中心对面的大爷告诉记者,他在这住了几十年都不知道原来还有健身房,周围的人也都没来过。
宣传不到位、居民不知晓的问题同样出现在控江路街道市民智慧健身中心。附近的老人不知道有新增的康复训练等功能性器械。也有老人对健身房收费存在顾虑,表示“走走路、压压腿就行,自己就能做,健身房没必要”。
值得肯定的是,在“健康中国”的道路上,当下的社区健身房正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控江路街道市民智慧健身中心、殷行社区市民健身健康中心建立了多样化、分年龄段的体育健身平台。进门处配备身体素质测量仪,可进行免费体质检测。
src="https://images.shobserver.com/img/2021/3/2/d08ad6a771ec409788d99567846954c1.jpg" data-echo="https://images.shobserver.com/export_img/2021/5/16/5e1a084266784af492a8bf97b8f832d5.jpg"/>
场地内器械种类丰富,以康复训练和运动健身为主,分为有氧区、理疗区、等速训练、微循环、手扶律动区,并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
据了解,这里还有医生定期前来免费坐诊,可由医生根据个人身体状况提出相应的锻炼方案。这是应对社区老龄化的创新举措,也是对“体育+养老”这一新模式的探索。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互联网时代,社区更新,尤其是服务类项目的创新,尤其需要宣传好。
(实习生 吴丹璐 唐乙隽 潘璐 陈瀚乔 对此文亦有贡献)
【专家对话】
“刻板印象”到了该转变时
记者:作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的编制者之一,在您看来,社区健身房扮演什么角色?
徐磊青(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中,对户外健身场地,如公园、小绿地是有要求的,但没有明确提到社区一定要配置健身房。
实行多年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同样如此,规定必须提供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设施,其中包含公园绿地,没有提到健身房。健身房只是可选项。
但即便如此,2017年出台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已经不太能满足市民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要求。
近几年,上海各街道都在持续进行社区更新,朝“高配路线”走。我受邀参与的一些社区更新,力度之大、要求之高,早已超过导则。
所以不能因为文件里没提,就觉得可以忽略,或者说摆摆样子也没关系。如今,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健身场地确实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点毋庸置疑。
记者:当下社区里的各类健身空间,是否真正满足了市民的需求?
徐磊青:很显然远远不够。不然你就不会看到,社区附近只要有一点点公共空地、一点点绿地,每天晚上都会挤满锻炼的人群。绕圈走或跑的中青年、广场舞大妈和各类拳操锻炼者几乎挤在一起,十分热闹。
背后说明,公共空间还是太少,而其中,健身是市民对公共空间最主要的需求之一。所以,社区服务中心(邻里汇或睦邻中心)安排健身设施,令人欣喜,无论免费还是收费,都值得鼓励。
记者:问题是,老年人不想用、用不来,年轻人不知道、不愿意去。社区健身房会不会有点鸡肋?
徐磊青:为什么年轻人不去?很多年轻人觉得社区服务中心、活动中心是给老年人用的,是社会提供的福利服务,所以不想去,观念还没跟上实际的更新速度。
这也是长期以来社区服务中心造成的刻板印象,特别强调照顾老年人,无形中贴上了身份标签,区分了不同群体,形成刻板固定的圈层印象。
我认为,随着社区更新、社区自治的提倡,社区服务中心必须迎来一场文化观念的转型。
它是为社区所有居民服务的,不光对老年人、儿童,也对全年龄段开放,尽可能满足全年龄段的需求。这样的理念急需推广。
记者:怎么转型,才能吸引更多人?
徐磊青:合理的布局,多功能的配置。
年轻人不太可能自己一个人去社区中心,但愿意带着一家人去。比如社区可以提供更多学习、工作、休闲的地方。有些睦邻中心、邻里汇有各种课程,老人带着孩子上课,年轻人坐在旁边的社区图书馆,或者在有两三个桌椅的公共空间里看书。我看到一些社区还有咖啡馆,就能吸引年轻人。
现在许多家长带孩子去星巴克做作业,这说明对亲子家庭来说,公共空间满足学习、工作以及陪伴家人的诉求很重要。功能配置上,还可安排文创展示、教育培训如烘焙课、陶瓷手工课等,这也是新时代社区中心更新的方向。
比如,号称“杭州最美社区图书馆”的良渚文化中心,它有图书馆、美术馆、社区中心3类空间。志愿者多,年轻人也多。
上海也不是没有类似的建筑空间,比如邬达克设计的里弄房子,现在有些也开放给市民使用,是否充分规划设计功能就显得十分重要。
记者:老年人对健身其实有特定的需求,现在的健身房项目未必适合。
徐磊青:是的,过去的体育文化,并不流行跑步机、器械,老年人不会用,感兴趣的人是极少数,他们更钟爱乒乓、羽毛球、拳操等。适合老年人的健身设施,不用太高端、专业,可能康复类仪器、球类运动设施多一些更合适。
一些社区健身房区分不同年龄段的使用需求,确实可供借鉴。说到底,健身房的运营、维护需要专业团队。不仅硬件,还有软件,尤其是人的管理。
我的看法是,如果社区中心没有条件,就别勉强放几个专业健身设施,做不到位只能形同虚设,反而浪费。如果做了健身房,那就从细节入手,用心做好,吸引更多人使用。
记者:现在不同年龄群体,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有时间差异、功能差异、风格差异,众口难调,社区中心未来会越来越复杂,甚至走向专业化、分类化。
徐磊青:这一定是努力方向。现在有些小区中青年居民只知道物业,不知道居委会在哪儿,社区中心从来没去过,那基层作用体现在哪里呢?
如果不作出改变,社区中心更新得再好也只是孤芳自赏,自娱自乐。
一方面是空间更新和提升,另一方面,也需要多动脑筋,寻找适合新时代的传播方式。比如社区能否有好用的网络平台,及时进行信息发布,让更多居民知道。
现在许多街道、居委会确实有微信平台,但是否能更多提供服务信息呢?街道社区层面,有哪些服务点可免费使用,或分时段使用,政府有信息汇总渠道能让每一位居民方便地查询吗?
随着各类职能下放基层,近几年,社区承担了更多的功能和服务,但是居民们一直鲜少知道。社区健身房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社区健身房,你会去吗】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houdi.cs-ej.cn/quote/10999.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成事e家移动站 http://houdi.cs-ej.cn/mobile/ , 查看更多